2022年,中国生物技术行业在资本市场上遭受重创。进入2023年,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正开始“加速重启”。
在今年年初,多家中国本土生物技术公司宣布了重大海外合作项目以及临床研究的突破,在经历了疫情低迷期后,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生物创新的信心正在重回。
盈利困难,股价反弹
以和黄医药、传奇生物、和誉医药、康方生物这几家生物科技公司为例:
1月23日,和黄医药宣布其子公司和记黄埔医药(上海)公司与武田制药子公司达成呋喹替尼药物的独家许可协议,和记黄埔医药(上海)公司将获得总额可达11.3亿美元的付款,其中包括协议完成时4亿美元的首付款。
1月27日,传奇生物一项用于评估其CAR-T产品CARVYKTI治疗复发性和来那度胺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的三期研究达到主要终点。
1月30日,和誉医药宣布,其创新CSF-1R抑制剂Pimicotinib(ABSK021)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不可手术的腱鞘巨细胞瘤。
去年12月,康方生物与Summit达成关于PD-1/VEGF双抗依沃西达成的合作许可协议,里程碑款项高达50亿美元,也刷新了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纪录。
生物医药基金Loncar Investments创始人布拉德·隆卡(Brad Loncar)认为,2023年,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开了一个好头,市场的信心正在回来,和黄生物、传奇生物等企业的消息都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目前摆在中国生物技术公司面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努力实现盈利,而医保价格谈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收入和利润。
许多生物科技公司也出现了盈利困难的状况。自2018年以来,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和荣昌生物等40余家中国本土医疗生物科技初创企业通过特殊上市规则在港交所上市,中国创新药物研发也进入“快车道”。不过根据英国《金融时报》对公开数据的分析,这些企业上市五年后,截至今年1月,仍然没有任何一家实现盈利。
数据还显示,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2022年的平均市值下降了30%,超过四分之三的生物科技公司股价低于上市价;过去一年新上市企业的速度也显著放缓,从2021年的9家减至2022年的仅5家。
不过2023年截至1月30日,中国生物科技公司股价在美股和港股都出现了强劲的反弹。在美股市场,再鼎医药近一个月股价已经上涨超过52%,百济神州上涨超过16%,和黄医药上涨超过28%;在港股市场,再鼎医药近一个月股价上涨也超过40%,百济神州涨幅超过17%,和黄医药上涨接近30%。
投资人为何依然谨慎
当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加快速度回归全球市场的同时,投资人也变得更加谨慎,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
此前,已有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庞大的研发费用以及药物开发成本,难以支持后续研究而被迫缩减管线。港股上市生物医药公司和铂医药去年就将苏州工厂出售;另一家港股上市生物医药公司基石药业也于去年11月停止了其苏州工厂的运营,以降低成本。
越来越多中国本土生物科技公司将进入海外市场作为迅速取得盈利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已有不少中国研发的生物创新药在美国获得FDA的临床批准。借助跨国制药巨头的资金和平台优势,有助于帮助中国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加速迈向成功。
跨国制药公司给中国药企带来更多机会。很多年前,大型的跨国制药公司内部研发的贡献削减了,转而大量依靠外部企业来弥补内部研发的不足,给中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提供了发展机会。目前有很多重大疾病医疗需求未被满足,而一些跨国巨头的研发效率可能远没有中国企业高,所以这些跨国巨头会来中国寻找机会,现在的药物研发需要更多地从欧美转而由其他国家作出贡献。
借助跨国制药巨头的资金和平台优势,有助于帮助中国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加速迈向成功。全球对于医疗领域的投资达成了共识,未来肯定会更加重视,投入更多。生物科技被认为是下一轮经济转型的突破口,生物科技正在成为企业融资的热门赛道。